?!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
|
|
|
|
云南省档案局(? 张文?br>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肆侵略,我国各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民族众多,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的民族问题更加复杂起来。如何维护边疆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共同抵御外侮,保证我国西南边土的完整和抗战的胜利,成为当局的首要问题。民国政府和省政当局在处理这一特殊时期的民族问题过程中形成了相当一部分反映和记述云南少数民族问题和内容的档案史料,它是云南省档案馆馆藏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当前西部大开发和近代云南民族史、地方史的研究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就根据馆藏的这部分史料,对抗战时期民国中央及地方当局在云南制定和推行的边疆民族政策的背景、内容作一简要分析和评述? 一、背景分? 西接印度、缅甸,南毗越南、老挝,有长达4000多公里国境线的云南,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主要居住在边境一线和腹地的广大山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云南的民族问题历来是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着边疆民族的团结与稳定,在外交意义上又是国防重地。纵观历史,由于地理、历史诸方面的原因,在封建统治时期,历代王朝和政府不注重边政,贱视云南边疆的开发与建设。尤其是清中叶以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云南也不例外地被划入了英法的势力范围。边疆民族地区被接连不断蚕食侵吞,我国西南屏藩主权丧失数不胜计。清光绪二十六年?900年),缅英军武装侵朐颇洗闹瘛⑴衫档鹊兀栈俅逭彼辣哒焦伲佣岵枭揭亍G逍扯?/FONT>1910年),又占领片马、岗房、古浪等地,并在滇滩、班瓦、哑口及明光、大哑口一带私立界椿,大修道路。民国以来,军伐混战,当局仍无暇顾及和重视边政问题。认为边疆民族是野蛮民族,对边民生活极少过问,致使云南边疆民族长期处于半开化社会。英帝国主义者借机更加紧了对云南边疆的侵略。进而占领我方户拱、作为其印缅公路线所经之地,占领江心坡,作为其凯视腾冲、永平的据点。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侵占我班洪、班老地区,受英方唆使、鼓动、威逼,居住在边境一线的大量少数民族纷纷举家逃离边境,进入缅甸。这种不修边政,坐视民族问题不问,致使疆土不保、民生不安的局面,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云南旅京同乡成立了滇缅界务促成会、后援会等组织,纷纷呼吁政府重视边政,解决界务,宣抚边民,保障边土。其间民国政府及地方当局虽采取了一些调查宣抚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政策。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意义,也就提不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面纲领和具体政策?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国内形势驟转,华东、华北大片国土相继沦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抗日战争中极为重要的大后方。云南不仅担负着支援前线的重任,而且在滇南、滇西还直接面对着日寇的侵略,担负着正面作战的重任。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入侵和复杂的民族关系,云南的边政问题、民族问题不得不再次提到了当局的议事日程。但是,在抗战爆发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政府对云南各民族的基本情况一直是一个谜。云南究竟有几种民族,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如何,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怎样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尚未得到深入调查研究。经营开发边疆民族地区的方案无从着手。边地一些土司、土官、土民由于缺乏国防观念和国家民族意识,在日军的唆使、纵恿下,不断出现民心外向的危情。于是,团结云南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稳定地方秩序,防止帝国主义者的利用,开发云南边疆支持抗战,成为云南抗战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这就迫切要求政府对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整套团结各民族人民,发展各民族经济的可行方案。基于以上种种内忧外患,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及省政当局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经营开发云南、增强抗战力量的边疆民族政策? 二、政策内? 第一、政治方? 反对外来侵略,对外谋民族独立,对内求民族融合、团结,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意识,保证边疆的完整与安全,是抗战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 1、设置“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云南省苗夷民族问题研究会”等组织,管理、研究边疆民族事务。其职责包括:網络专门人才,从事调查边区各民族生活、经济特产、山川地理、国防界务、行政组织诸实况,拟具边地革新具体方案。收集历来边区行政档案、各县地方志书、有关边地著作及边区物产标本、民俗物品等等,以借研究。与边区各县建立通讯网,使边地动态能随时迅速传达。与地方干部训练团取得联络,对召集来省受训之各县局行政人员加受边疆课程,使其对本省地区有正确认识,拟具边疆县区具体实施计划。逐渐划出边疆地区,实施新政。以达在民族地区宣传政府“德威”、普及文化教育、促进边疆开发、谋求“汉夷民族”融合的目的? 2、在云南全省进行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调查研究活动?938年民国政府行政院、内政部、外交部、军事委员会及省政当局都发有有关边区民族调查的训令、指令、通令、咨文。要求对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种类、分布、户籍、人口、语言、文化教育、边民历史、生活习尚(包括衣、食、住、行、婚丧礼俗、宗教信仰)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材料对云南民族族别、分布、社会组织、制度、经济生活、文化现象、变迁、历史源流以及边地的开发等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一政策的施行,使当时云南的民族研究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一批云南民族志著述和有关云南民族问题的专题论文、调查报告、纪实报道及开发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方案,成为后人研究云南地方史、民族史的珍贵史料? 3、注重建立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威信?939年,颁布了关于“为团结整个中华民族,边疆同胞应以地域区称为某地人,禁止沿用苗、夷、蛮、獞、猺等称谓”的训令?941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加强国内各民族及宗教间之融合、团结,以达成抗战胜利、建国成功之施政纲要》。省政当局根据云南情况也制定了“云南边地党政教育设施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对于边疆各民族一切设施应本平等立场,与内地人民一视同仁,培养其自治能力,改善其生活,扶植其文化,以期潜移默化,确达各民族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之目标;对于边疆一切设施以尽先为当地土著人民谋利益为前提,党政教合作,相互并进,以期境进其身,达到改善其生活及政治组织的目的;尊重各民族之宗教信仰及优良社会习惯,协调各民族之感情,以建立“国族”统一之文化;对边民应不分畛域、种族予以党义及现代化公民常识的训练,以坚强其信仰,增进其国家民族观念和爱国意识;移风移俗,注重移民,提倡汉夷通婚,以收同化之效;边疆地方政府及各级边政机关应适应环境情形,尽量以任用各民族人士为原则,其优秀者特广选拔,使其参与中央党政,以收集思广益之效? 培养边地党务、政治、教育人才,吸收边民中优秀分子及对边地工作有兴趣与勇气者,分别送往党务干部训练班、行政人员养成所及师资训练班等培训,灌输边地工作知识能力,毕业后派赴各地工作;慎选边官,提高其待遇,任用廉明干练、谙熟边地情形以及勇于边地工作的官吏从事边政。拟订并实施优待边官方法,鼓励前往边疆工作;选派边地政务视察员巡回视导。由省政府于每年考绩期间指派高级视察员分区视察督导,或由民政厅经常指派视察员分赴边地轮回视察,就便采察民情以补书面考核之不足,而作改革政治之参考;设置腾龙边区督办,集中权力,由省府委派干练长官办理边政,以增行政效率;起用边地优秀土司头目,委予地方乡、保、甲长职务,官民协力,共谋政务之改进;重视国防建设。调查沿边山川、河流、地理险要、村镇位置,并绘制详细地图。顺应边民个性,训练边防战士。? 第二、经济方? 1、发展交通,迅速开辟边疆各地之主要公路、铁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滇缅公路、勘测滇缅铁路、中印公路,其中滇缅公路的修建是这一时期对云南边疆开发的最大投入,修建的初衷虽是为抗战开辟国际新通道,但客观上对云南地方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意义重大。此外,要求各地修筑各土司所在地及到佃户所在地的简易通道,以及村落来往的道路和与各属联络的道路。使边区接触外界经济、文化,加强内地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灭疟疾瘴毒,扫清开发边疆的障碍。向边民宣传防疟治瘴知识,培养边民卫生习惯。充实边区卫生院、所设备,加强边地人民的身心健康? 3、移民屯垦。奖励并保护内地人民自由移殖边区从事开发,疏散北方沦陷区难民前往边地经营发展? 4、调查边区矿苗,开发矿产资源。由官商集资组织边区垦殖公司,经营边区矿产开发事宜? 5、提倡种植。由县府备办苗种分发给人民,规定每家种植数量,倘有死亡自行补种,待有收获时,大部分归人民,小部分纳入政府? 6、提倡畜牧和小规模工业。在滇西北、东北由于气候寒冷土质贫脊,不宜农耕种植。维西、德钦一带虽雪季较长,但有数百里草原不受冰雪影响,是天然牧场。抚导牧民改良牲畜交配品种,预防治疗兽疫。使牲畜降低死亡率,发展皮毛、肉食礶头加工业? 7、组织消费合作社,改良边民固有经济生产技术。利用特殊水利条件,提出了在虎跳峡、澜沧江、大盈江上游修建水力发电厂,开发水利资源的设想? 第三、文化教育方? 1、设置“云南省教育厅边地教育委员会”机构,负责统筹、设计、监督、考核边疆教育事项。在边地三十一个县局内设置教育特约干事。负责调查边民生活、边地语文、设学环境,搜集边地教材、外国人在边地办学情形,各县教育推行情况,边教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改进意见。推荐当地优秀青年当任劝学员,劝解边民接受教育? 2、扩大边疆教育机关,推广边区中小学教育。在德钦、腾越、缅宁、镇康、车里、开远等地设立简易师范学校,开办四班三至二年的师资训练班,并附设小学。在中甸、维西、福贡、碧江、兰坪、泸水、梁河、盈江、潞西、莲山、陇川、瑞丽、镇康、镇越、澜沧、沧源、六顺、宁江、佛海、南峤、江城、金平、河口、邱北、富州、砚山等县局设立小学。并举办一至二年的师资训练班,培训地方师资力量,发展边区教育。对山岭重叠、住户稀散,儿童及成人不便集中的乡村,设置流动学校。对边地学生和民众进行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加强国家民族和国防意识? 3、提高边地教师待遇,改善教学条件,选拔边地优秀青年送省升造,优待边区入学学生。恢复并增设被日寇破坏的各边地学校设施,收容失学儿童和失学民众,推行国语教育? 4、保存边民勤苦耐劳、诚朴强健、经济生活独立、男女平等的固有美德,逐渐改善边民生活生产方式,传授新技术、新知识,以提高边民经济文化生活水平? 5、加强对边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理论研究。组织了云南民族研究会、边疆文化研究室、民族文化书院、西南文化研究室、云南边疆语言编译机关,创办了《世益报》的“边疆周刊”、“宗教与文化”专栏,成为开展云南民族研究的主要阵地。对云南边疆的开发、民族的分类、分布、土司制度、社会组织、经济生活、体制、民族文化、边疆教育、民族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发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简要评? 在旧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某一时期和局部地区来看,有少数封建王朝和封建政府代表人物,为了维护其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为了政权的稳定,曾在国内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过一些符合当时历史条件和民族状况的有益政策、措施。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在云南采取的一系列边疆民族政策应是一例。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首先,它在旧中国经营开发云南边疆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以来,由于云南地处边隅、民族众多、交通不便等历史、地理诸方面的原因,历代统治阶级对边地民族问题不加重视,极少对边区进行积极的经营和开发。一贯推行任其自然、怀柔羁縻政策,使云南边区、民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和半开化社会。而抗战时期所采取的一系列边疆民族政策,如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建立专门管理边政的组织机构,大规模进行民族调查研究和开发工作,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深入到云南民族社会各个方面,这在云南历史上尚属首例。尽管有些政策措施并不一定可取,在抗战时期及其以后亦未得落实施行。但它对开发云南边疆、增强边民国家民族意识、巩固国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增强抗战力量仍起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滇缅公路的修建,对云南的影响至今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它在云南学术界掀起了云南民族研究高潮,使云南民族研究成为云南民族研究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虽然绝大多数研究未能以马列主义作指导,制约着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却全面拓展了中国民族研究的领域,把云南民族介绍给了学术界。从此以后,云南民族研究成为中国民族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时期的民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方国谕关于南诏不是傣族建立的国家,江应梁关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傣族封建大地主制度等等观点,迄今已成为历史定论。此外,这一时期的云南民族研究的勃兴,造就了一大批致力于民族研究的人才,如方国谕、江应梁、杨 堃、杨履中、杨竞秋等,充实了研究力量,为云南民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以同化代替高压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团结与融合。移民屯垦使大量的汉族进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把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带给边区各民族,帮助边民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生活水平。提倡汉夷通婚,可以逐渐化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误解。培养边地优秀青年、发展边地教育,促进双方的信任。这一系列措施对民族交流团结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在云南采取的边疆民族政策,作为国民党统治阶级在民族问题上意志的体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历史性局限。如虽提倡民族平等,一视同仁,但在实际中,仍推行大汉“国族”思想,歧视边疆民族。优待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压迫各少数民族人民。利用少数民族的纯朴、厚直、耐劳,搜括民财。大部分边官不勤边政,各项政策得不到全面推行和落实。在各种工作报告和生活中,歧视边民的词语屡见不鲜。这些都体现出了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参考资料: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史料 省政府秘书处?06全宗)档? 省民政厅?1全宗)档? 省教育厅?2全宗)档?
|
|
|
|
|